新华社杭州7月6日电(记者 段菁菁)6日,在杭州举办的2023浙江·台湾合作周开幕式上,浙江省发布《浙江省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促进浙台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内容涵盖科技创新、经贸园区建设、人才引进、台企服务等,为支持台胞台企共享两岸产业发展搭建新平台。
据悉,该措施由浙江省台办、省发改委、省商务厅联合多部门共同出台,内容涵盖“支持台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涉台经贸园区建设,打造台资企业来浙投资发展新平台”“支持台籍人才来浙发展,分享高质量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台资企业服务举措,支持及时分享各项政策待遇”等四方面的十八条具体措施。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东引台资”战略,多措并举支持台企台商在浙更好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10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310多亿美元。
据统计,2023年浙江·台湾合作周期间,有10个投资项目在主会场签约,投资额达24.1亿美元;全省签约台资项目40余个,投资总额41.1亿美元。
浙江·台湾合作周是国务院台办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东引台资”、推进浙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涉台经贸平台。除在杭州举办的开幕式和主场活动外,本届浙江·台湾合作周还将在宁波、温州、嘉兴、台州、绍兴、金华等地举办专场经贸对接活动。
" />新华社杭州7月6日电(记者 段菁菁)6日,在杭州举办的2023浙江·台湾合作周开幕式上,浙江省发布《浙江省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促进浙台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内容涵盖科技创新、经贸园区建设、人才引进、台企服务等,为支持台胞台企共享两岸产业发展搭建新平台。
据悉,该措施由浙江省台办、省发改委、省商务厅联合多部门共同出台,内容涵盖“支持台资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涉台经贸园区建设,打造台资企业来浙投资发展新平台”“支持台籍人才来浙发展,分享高质量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台资企业服务举措,支持及时分享各项政策待遇”等四方面的十八条具体措施。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东引台资”战略,多措并举支持台企台商在浙更好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10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310多亿美元。
据统计,2023年浙江·台湾合作周期间,有10个投资项目在主会场签约,投资额达24.1亿美元;全省签约台资项目40余个,投资总额41.1亿美元。
浙江·台湾合作周是国务院台办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东引台资”、推进浙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涉台经贸平台。除在杭州举办的开幕式和主场活动外,本届浙江·台湾合作周还将在宁波、温州、嘉兴、台州、绍兴、金华等地举办专场经贸对接活动。
视频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新网吴忠2023-07-22日电(记者陳诗丽 延嘉俊)3云韵被 B流口水表情面向全球的C2C中文文档分享平台。 这里有超过八亿份的应用文档和书刊,帮助你进行学习及实践; 快来体验“豆丁书房”,把你想学的东西同步到手机、iPad上,随时随地,专注于你的个人成长!MBA智库百科
“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研究、思考教育的定位和方位,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我们要研究思考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民生中看教育,同时还要从教育自身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技发展规律来研究思考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在国新办7月6日举办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及相关负责人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介绍有关情况。
跑出就业加速度
2023届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8个百分点。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部全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通过着力拓展就业岗位、加快招录进程、优化指导服务等措施,努力跑出就业加速度,帮助更多毕业生就业。截至7月2日的数据,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
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和10年前、5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针对慢就业、灵活就业等新观念、新形态的不断出现,怀进鹏表示,我们更加提倡积极的就业观念,通过实践、通过就业来理解社会、奉献青春、创造价值。有知识、有理想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会为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活力,为企业创新、研究带来极大的活力。
“很多企业看到了人才对企业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与教育系统同题共答,推动社会更好发展,为人的全面能力提升作出贡献。”怀进鹏说,“教育教学和学科设置、结构也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既要保证匹配度,又要适度超前。劳动力市场和大学生的人才供给,要实现有效匹配,又要有效超前,这对高等教育结构、区域教育调整和布局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学以成人,还要学以致用。”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多种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对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契合。”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表示,教育系统将继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即岗位推送不断线、就业服务不断线、重点帮扶不断线。与人社部门做好接续,确保未就业毕业生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功能。”怀进鹏表示,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高等教育助力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校这些年产出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我们将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更好地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上先行先试。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培养等重大项目,聚力攻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这一难题。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介绍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体两翼”的主要任务。“所谓一体,就是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鼓励地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一省一策,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省情和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营造一种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吴岩说,“所谓两翼,一是聚焦区域,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打造兼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市域产教融合体,也就是职业教育改革下沉一级,下沉到市域层面进行改革。二是聚焦行业,链长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育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双减”等公众关心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作出全面部署。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刘自成介绍,总体方案印发以来,教育部会同相关方面,打出系列“组合拳”,坚决推进破“五唯”。总的来看,教育评价改革开局良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形成了破“五唯”的广泛共识。国家层面配套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各地各校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良好影响。
刘自成表示,将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左右衔接、上下贯通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切实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突出典型引路,切实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作用,抓好改革试点,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强化监督整改,加强对总体方案违规事项的监督监测,对违规单位及时督促整改,做到令行禁止。营造良好环境,积极营造平等的用人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诚信的文化环境等,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有利条件。(记者 刘博超)
。 (责编:暴无痕、葛初阳)